電子信箱 service [at] bituzi.com
幣圖誌首頁 facebook粉絲團 google plus google plus


停損區間



交易市場中,期貨、選擇權、權證等高槓桿商品操作者較多具有停損機制,大部分股票交易人仍慣用攤平手法,在買進的股票價格下跌後增加持股數量以壓低平均持有成本,期望在價格些微上升後便可解套或快速獲利。無論以真實股價或是效率市場模型模擬,都可以得到相同的結論:攤平交易確實在多數時候讓權益曲線迅速回歸上升區間,但偶發的大型逆境一次就足以耗盡所有資金。( 可參考 04/09 撰文附圖 )

「停損」這個技巧在幾乎所有的交易書籍中被強調,因為執行停損能夠保證本金不被單次的交易失敗嚴重侵蝕。然而許多交易者在執行停損後仍面臨長期虧損的窘境,原因除了在於策略或交易模式並非正期望值外,停損區間的設置錯誤也是一個普遍的問題。常見交易者將停利空間設定為停損的 2 倍、3 倍等作法,但停損的單倍數區間因過小造成無論趨勢判斷正確與否,都遭洗出場。以一種樹狀圖策略為例 ( 如附圖 ),交易者用模擬各種可能發生的串接狀況搭配加減碼變化,再將相應期望值加總後,在紙張上得到一個獲利率明顯高於 1 的交易系統。這種策略卻仍然難以獲利,原因如上述,商品的價格發展是一條上下震盪的線形,多數擺盪區間都足以讓系統執行無謂的停損:無論買進或賣出。

認知到停損是一種成本是需要的,因此無謂的停損就成了浪費的成本。存在於坊間的技術分析模式多以 K 棒為單位,因此每一根 K 棒的收盤價是相當重要的數值 ( 可能僅判斷收盤價,或由收開高低四個價點,甚至加上成交量合併評估,但收盤價往往最關鍵 ) 。若我們將所有商品的實際收盤位移點數除以 ATR ( Average True Range ) 可得到一個相當重要的結論:

許多人認為不同類別的商品具有迥然相異的特性,指數、貨幣、金屬、農產品等,但真實路徑的比例卻在幾乎所有商品上卻呈現類似的數值,約略 0.45 是一個常見的區間中値。這意味了這樣的特性具有鮮明的多商品共同特徵,它也同時提供了合理的停損區間計算依據。

在《海龜投資法則》一書中作者曾提及,海龜交易員所願意承受的每次虧損為總資金上限 2%,這牽涉到的是商品槓桿、市場常態風險與資金比例等多方面議題所總結的數字。若某位場內參與者的資金為 10 萬元台幣,2% 的總資金為 $2,000,則若他採用波段策略交易一口台指期且每 10 ticks ( $2,000 ) 的盤中錯誤就執行停損,勢必只會慢慢將資金耗費完畢。一個合理的停損空間應該來自於市場風險跟常態的評估,例如前段所提到的真實路徑比例,再回算與總資金間的關聯。由這類市場表現所計算而得的金額必須小於交易者的自我風控 ( 例如海龜的 2% ),方為合理。海龜運用的 2% 數字或許並不適用於多數散戶交易人,起因便在於資金規模的不同,一般散戶交易人的 2% 資金都低於合理的停損空間。

停損是一種需要的技巧,它幫助交易者閃避大型的交易損失。但並不是執行了停損這個動作就夠了,因為停損的區間大小判定等也需要有合理的依據。



《 本文由 PROG 璞格交易團隊 提供 》

0 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