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信箱 service [at] bituzi.com
幣圖誌首頁 facebook粉絲團 google plus google plus



在台灣,還是不少的人抱持著
能賺錢幹嘛跟別人說的想法,來看待有關於交易賺錢的事情,
然而對於交易如何賺錢的想像,個人感覺典範有幾點開始轉移。

圖表中表達的是傳統的DIKW 三角型,
這告訴我們知識的階層是由,數據、資訊、知識、智慧這樣子的結構所組成。
這張圖已經開始揭示了過去幾年的市場氛圍。


由於多數散戶並沒有從數據之中去驗證理解的能力,
於是這樣子的散戶,對於什麼可以賺錢的認知,
並不是從哪些對於市場上的觀念可以賺到錢,去分析驗證。
舉例籌碼大師說外資是市場上的領導者,
一個理性的分析者,會將外資長、中、短期,
在不同商品的部位帳面是否有獲利計算出來,
籌碼大師對於外資能力的吹捧,
僅是幫助理性分析者在資料庫上多幾個關於外資的table來進行查詢分析研究。

當拒絕以數據作為分析導向的散戶(這件事情以現在來說來是有小小的門檻),
會將焦點關注在:老師自己有沒有賺到錢。
有錢人講的話不一定能幫助到我們賺到錢,
那就問問老師的學生是否有賺錢吧。
在這樣子的社會氛圍下,
各大媒體開始進行了造神的工業競賽,
目標是要打造出,最能夠讓多數台灣人信服的股市大師,
進一步才能讓大師的言論充滿力量。
這裡面沒有誰對誰錯,這是一個交互影響的循環,
如果多數讀者對於資料分析的需求較多,
媒體自然要工業生產許多資料科學家,
讀者若對於老師的個人多所期許,那找一些比較厲害的操盤大師,
的確也就是媒體的工作內容之一。

然而在大數據、資料分析等空泛的潮流語句流行的今日,
我們不會說未來神已經沒有出路,
未來是資料科學家跟上億神人互相爭奪版面的時代。

媒體力量的轉移


傳統上對於金融知識多數的期待在於所謂的財經雜誌上,
對於財經雜誌的批評從來沒少過,
但如果真的拿出一本S月刊,說裡面完全沒有知識,在現在也是有點震撼的言論。
然而這裡作者想要說的是:

我們對於財經週刊,是否有了不正確的期許:
一般來說,財經週刊一本一百多塊,感覺是賣給一般大眾的。
但我們不要忽略了 to b:賣給法人這塊才是本質。

從這個方向出發:
財經雜誌永遠會有多數的版面在講共同基金,
因為投信基金業者需要投放基金的目標閱讀族群。
財經雜誌永遠歡迎有關權證的議題,因為這是一個券商與政府打造的豪華賭場。
財經雜誌與出貨大師,炒股公司派的共同鍊結永遠不會消失。

然而這篇文章並不是在批評財經雜誌,
而是辦雜誌不是慈善事業,
在這邊的推論是若將置入性與共生法人的利益拒絕在外的話,
並不足以支撐一家雜誌的存活。
這一點在未來是否將有轉變,網路是一個關鍵。

最有共享能力的團隊勝出


在國外github的成功。
暗示擁有知識協作,知識整合的團隊,才能宰制軟體世界。
當有人還在因為自己有一個別人不知道的策略沾沾自喜時,

在這個世界另外的角落上,
已經有團隊,早已建好了資料庫、策略庫。
他們開放第一流的人才分享他們多年的研究成果,
不是一支策略,而是策略群,
新進的人員從巨人的肩膀起跑,
在private repository作出更能夠掌握市場變化的演算法,
這個就是每天散戶面對的交易對手。

一代宗師:今天不比功夫、比想法。
大家覺得所謂的賺錢知識長的怎樣呢?

0 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