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信箱 service [at] bituzi.com
幣圖誌首頁 facebook粉絲團 google plus google plus


FTA不簽,台灣真的就要被淘汰了嗎?


再從FTA的Z與B談起,即使只談經濟ZB,台灣對外簽訂雙邊FTA,
是否真是Z〉B?也有可議之處。

記得四月太陽花學運時,我曾在此專欄反映年輕人對於《兩岸服務貿易協議》Z大於B(利大於弊)的反感。半年多過去了,似乎執政者對於兩岸經貿說服民眾的主軸仍是經濟上的ZB,但全世界的《自由貿易協定》(FTA)簽訂,真是只看經濟ZB?

如果《自由貿易協定》真是萬靈丹、如果所有參與者均會是贏家,沒有輸家,為何WTO(世界貿易組織)進展會受阻?全球化下,贏者全拿不已是常識?反過來看,希臘等南歐國家明明是歐盟區域整合的貿易輸家,但大部分的民眾還是堅持留在歐盟及歐元區內。因此,對各國來說,《自由貿易協定》或整合不一定Z大於B;反過來說,有時即使B大於Z,還是會簽FTA,亦即FTA的簽訂與否,有更多是其他因素。試想,如果只談經濟ZB,請問在兩岸ECFA(兩岸經濟協議)中國為何讓利?難道不是因為政治目的,許多IT企業的產品根本已在ITA(資訊技術協定)的免關稅項目內,這些企業家出來大聲疾呼,真是憂國憂民?還是政治表態?社會自有看法。好吧,即使只談經濟ZB,台灣對外簽訂雙邊FTA,是否真是Z大於B?也有可議之處。


南韓經濟成長 無法歸因於FTA

許多人很喜歡拿台灣與南韓對外簽署FTA來比,並把過去南韓經濟成長歸因於FTA策略成功,最喜歡的比較便是所謂的經濟地圖,南韓在全球FTA覆蓋率達62.6%,而台灣只有9.7%。但實際上,把南韓的經濟成長歸因於FTA,在數據上,至少到目前為止,皆未獲得支持。南韓本身國際貿易協會實證結果顯示,《自由貿易協定》對於南韓出口新興市場最有幫助,但對於歐盟或美國等已開發國家市場,則尚無定論。

豈止尚無定論,數據甚至呈現反向,美韓FTA於2012年生效,但一三年南韓對美出口就少了3.1%;歐盟就更誇張了,歐韓FTA於一一年生效,若以主要市場德、英、法、義、西班牙及荷蘭,南韓一一年對此6國出口金額還有309億美元,但到了一三年只剩238億美元,足足減少2成多;更糟的是,在這2年多間,南韓從6國進口金額由370億美元增加到389億美元,這一來一往,使南韓逆差由62億美元擴增到150億美元,逆差金額足足增加88億美元(增加142%)。

FTA及區域整合 非單純的經濟ZB

我們當然也知道,把出口減少現象,直接否定FTA是不客觀不精確的推論;同樣的道理,把經濟表現、出口增減現象,直接歸因於所謂經濟地圖或FTA,不僅武斷且可能造成更大迷思。如果經濟地圖真可反映經濟表現,我們簡單再問一句,南韓經濟近來差到不行,難道是經濟地圖消失了嗎?

回到貿易實質面的探討,也許可以釐清這些矛盾或迷思。首先,FTA之所以對於出口額有效增加,是基於幾點假設,一是進口國在進口項目,設定了高關稅保護;第二,假設進口產品的價格彈性大(至少大於一),當價格下降1%時,消費需求會增加超過1%,那麼消費總值才會增加,那麼關稅下降,它無須降價,而會收下降關稅利益。

從這些邏輯,我們就可以知道,為何美、歐市場對於南韓FTA效益有限?主因係南韓出口至美、歐市場,大都已是零關稅的ITA項目,所以從FTA得到額外的邊際效益有限;但反過來看,過去南韓是相對保護的市場,一旦市場開放,影響當然較大。

台灣所謂FTA經濟地圖的確很差,只有九.七%,但因為ITA關係,實際出口享有的減免關稅比率,可是超過5成以上,在先進國家及中國的比率更高,美國達71.5%,歐盟為55%,中國也有59%或加上兩岸ECFA早收清單,可達69%,再加上未來WTO通過已達共識的ITA2及EG,台灣出口減免關稅實質涵蓋比率,在美歐中等大國將可能達到7成以上;而在服務貿易的部分,WTO的架構下,正在談判服務貿易協定(TiSA),參與國共22個,台灣在其中,而中國則未被允許參與。

亦即,在WTO的架構下,ITA、ITA2、EGS、以及未來TiSA的完成談判,至少構築台灣對外貿易的基本保障,雙邊FTA談判的邊際ZB,可不是從零起算。就以台灣對美、中來說,為了額外兩成多的邊際利益,但卻必須開放弱勢產業及農業,甚至非貿易成本,值不值得?必須更多計算。
但若問我個人贊不贊成台灣應積極洽簽FTA?當然,因為我始終認為雙邊FTA及區域整合不是經濟ZB問題,而是政治問題。每每新加坡總理李顯龍被問及台灣能否加入TPP時,其回答要中國同意,這不是政治問題,什麼才是政治問題?既是政治問題,台灣更不能在全球地圖消失,同時,台灣應加入哪一方政治勢力?答案再明白不過了。


龔明鑫

0 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