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信箱 service [at] bituzi.com
幣圖誌首頁 facebook粉絲團 google plus google plus


當沖策略要素



今日簡單描述當沖手法常見的問題與解決方式,如果交易者從策略的建構就先繞過這些困境,便能事半功倍。由於跟隨價格速率瞬間堆疊部位加碼的手法難度較高,多用於法人或高階程式交易者,本文暫不討論。

不少交易者為了避免隔日跳空風險而選擇當沖不留倉的方式操作,其中一個主因也是台灣的收盤時間偏早,開收盤時間間距過大。然而留倉是否使獲利增加,在市場眾說紛紜,若將之量化,答案則顯而易見。我們用 2000 ~ 2015 年初共約 3,750 個交易日做簡單的統計,採用以下基本條件作為每日留倉方向判定:若收盤價大於 100 日簡單均價留倉多單、小於此均線則為空單。統計範圍內有 50.8% 跳空獲利機率、45.6% 的跳空虧損率 ( 另有 3.6% 交易日為平盤開出 ),獲利率為虧損的 1.11 倍。若再將獲利點數相加,則此 15 年間來自跳空的總獲利為 76,953點、跳空總虧損為 69,936點,獲利 7,017 點 ( $1,403,400 )。然而這樣一個的隔日沖策略卻無法單獨作為獲利來源的原因在於交易次數過多。雖說如此,統計的數值卻能帶來良好的思考方向,因為若波段策略中本身已具有留倉特性,則此獲利份額無須額外扣除交易成本 ( 滑價、手續費、稅金 )。



因此當一個交易者選擇發展當沖系統時,他應該要有一項基本的認知:跳空獲利是利用簡單策略就可以抓取的,但選擇收盤前平倉可以避免單次反向大跳空的虧損可能,而多數巨型黑天鵝就是以跳空方式呈現。當沖策略所損失的獲利與風險減免也應該配合自身策略的風險報酬比共同評估,可知獲利與風險共同降低的後果是否有其價值。例如一個策略在留倉的條件下,他具有的報酬 / 風險比值是 5,但若調整為當沖使用後,所減少的獲利與的虧損之報酬 / 風險比為 8,則此策略的能力以當沖模式交易後會有不少折扣。

另外一個當沖常存在的問題便是交易成本,除了盤中交易變動的更加頻繁外,隔日重新建立部位再次回到交易狀態的成本也不易忽視。若每日交易量數僅為 1 口台指期、單邊交易成本也僅以 $250 評估,一年所累積的成本損失高達約 12.5 萬 [ 1 口 * 2 ( 買賣各一次 ) * $250 * 250 日 ],折合台指期 625 點獲利。

綜觀以上,再考量日內雜訊率的問題,發展出一套好的當沖策略難度顯然高於波段策略,因為它會需要更高的獲利因子與賺賠比,才能弭平交易成本所造成的負荷。既然歸納出當沖的要件如是,交易者便可從根本的邏輯著手設計。

最簡易的做法是將停損與停利空間拉大,放大至資金能承受的合理範圍,過小或不成比例的雙邊幅度是造成交易頻繁的主因。

再者,交易總有四個部分循環組成:大賺、小賺、大賠、小賠,一個成功的當沖系統必然由其中三個構成:大賺、小賺、小賠。若已知當沖策略須滿足高賺賠比,則務必擴張大賺的可能性、避免大賠。一個良好的解決手法是停利 ( 全數出場或部位減少 )、停損 ( 全數出場或部位減少 ) 條件跟隨著部位大小而浮動。若原本的停利幅度為 X、停損幅度 Y,則隨著口數增加後應存在一個逐步放大 X 並縮減 Y 的公式。

然而若停損幅度隨著部位放大而持續縮小,將又回到容易因為小幅擺盪而停損導致無謂交易頻率過高的問題,因此將上述 X、Y 的幅度反套回加碼條件:將加碼的價格間距隨部位增加而擴大,則可承受的停損幅度隨之增加,因此可將 Y 固定,僅放大 X。反之,不少交易者在持有部位數增加而坐享其成時,因為獲利所帶來的安全感而使後續加碼間距越來越近,導致中小型的回檔就造成虧損。

以上是一個有效解決多數當沖策略問題的流程。

再次回歸到璞格一項著重的觀點:交易策略發展不應該來自 trial and error 的過程,因為經過許多的嘗試總能得到一些隨機致富的公式或參數。無論波段也好、當沖也罷,順勢或逆勢,交易者都可以從根本思考,衡量交易策略所需要的特徵再對症下藥由邏輯發展,才不至反覆跌入失效的風險。



《 本文由 PROG 璞格交易團隊 提供 》

0 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