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信箱 service [at] bituzi.com
幣圖誌首頁 facebook粉絲團 google plus google plus


策略特徵與相似度


相較於其他主要市場,台灣交易環境具有一個特別的地方。特別之處在於市場的普遍交易特徵有著本質上的雷同:以看盤軟體可見的數種基本指標作為買賣依據,其後獲利的部位路徑為試單、加碼、停利:虧損的部位路徑則為試單、停損。幾近一致的交易邏輯充滿市場,不只是一般散戶交易人,許多法人自營部的方向性交易邏輯也建立於其上。建構於類似的概念會衍生許多問題,最顯著之處在於使一個團隊或金融單位的風控過度遏止獲利機會。由於相仿的手法被不同交易員以同樣或相關性高的部位曝露於市場中,以至整體部門的總權益曲線標準差過大。此時每位交易員所承擔的風險並不能夠被獨立觀察,尤其是當市場趨勢明顯的時候,整體績效變走勢成為大賺或大賠,直接導致一個不良的後果:為了根據經驗或分析控制整體風險,必須把個別交易者的權限縮到更低,低至不符任何資金效益應用原則。一個日中出現 V 轉的盤,常常不僅造成一般人者虧損,也使法人單位全體出現較大的虧損幅度。

使用過於普世的邏輯問題更在於它早已失效。

一個有效的策略只要在市場上被過大的資金運用便不具有獲利能力,唯一能使這套系統看似有效的方式只有對於歷史資料做過最佳化,所以多數策略在著手打造之前就應被中止在構思階段,而非運用事後虧損來驗證其可靠度。因此,最佳化並不一定是個應該令人驚訝結果,或許可以避免等待到再次打穿 MDD ( Max Drawdown )。一個過度顯而易見的邏輯由於被市場內高比例的使用者運用,獲利空間遭到壓縮。舉例來說,一套系統的交易邏輯在某時間點 A 於 S&P500 指數 2100 的時指示買進,由於市場內採類似邏輯的參與者眾,在這段時間前後的下單量突增,買盤將原始可取得的價格向上推升,反之賣盤將原始可放空價格下調。使用不同參數的類似系統浮現訊號的時間點或前或後,大量同方向單將原本可能具有的獲利空間壓縮,甚至過度壓縮至虧損。

不同市場間也存在著相異的大眾慣用邏輯,也是一種常見的跨市門檻。以台灣與中國大陸為例,一個慣於台指期的交易者並不容易在 A50、滬深300 或是今年第二季新推出的上證 50、中證 500 股指期貨中找到一套穩定的獲利法則,原因在於雙邊市場的參與者方式不同。中國大陸跟台灣指數期貨最大的不同之處在於二:前者多數參與者對股市的認知是單邊發展市場、對下檔風險忍受度更高,因此台灣交易者將慣用的經驗 ( ex. 停損比例 ) 套用於新市場時無疑難度更高。

呈上,以新加坡交易所的 A50 為例,任何計算風險的公式套入後都能獲得比台指期更高的數值,因次未依風險量化評估市場而配置部位的交易者,常發生部位過大或設定過小的停損區間。這類問題不僅出現於散戶,法人也不例外。除了用 greeks、gamma、vega,最常見的期貨風控方式是以總合約價值 ( delta ) 作為曝險或留倉上限,亦或不依商品間的相關性或多空方向性衡量總部位風險,這種在華爾街已被視為陳年古董靜態的評估方式。同樣是 1000 萬元的合約價值對台指期或 A50 來說,或許不用經過任何計算,對市場稍有觀察的交易者便知其風險程度差異甚大。


一個網路上可以搜尋到所有細節的交易方式或程式碼,值得你多思考幾步它的可能性。



《 本文由 PROG 璞格交易團隊 提供 》

0 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