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信箱 service [at] bituzi.com
幣圖誌首頁 facebook粉絲團 google plus google plus


全面啟動的網銀服務,金融股準備甦醒?

Eric是個初到美國的遊學生,
人生地不熟、語言又不太通的他,
打算在銀行開戶、辦張提款卡以利未來消費使用。

他帶著忐忑的心情進到銀行,
一眼望去卻看到整間銀行空蕩蕩,幾乎沒有行員。
詢問後才知道原來現在許多業務都網路化了....
大部分的服務在網路上點幾個按鍵就能達成,
因此現今銀行內配置的的行員只剩零星幾位,
還幾乎都是工讀生!


眼看只剩非預約開戶的櫃檯還有人在排隊,
Eric等了老半天終於輪到他,
但搞不懂Checking Account(支票帳戶)和
Saving Account(活存帳戶)差別的他,
在櫃檯人員的指示下各開了一個,
卻被告知正式的提款卡要兩個禮拜後才會寄給他。
還被莫名收了帳戶管理費...(台灣幾乎都沒在收)

又經過兩個禮拜的苦苦等待,
Eric始終沒收到提款卡,
只好再跑一趟銀行瞭解狀況。
結果不知怎麼地又開了個Traveling Account(再度被收取費用)
接著又是兩個禮拜的枯等...提款卡還是沒寄來,
打電話去銀行詢問,竟然被告知因為某些原因帳戶被凍結!?
又要請他去臨櫃處理...
不幸的是,Eric沒待多久就要回國了,
前後花費一個多月的時間還沒處理好,
受夠如此低效率的服務Eric對自己發誓:
「以後要去銀行辦的事都用網路申請」
既能事先準備可能會遇到的問題、又沒有語言障礙。
從此不用再怕銀行櫃檯任意收取手續費、隱藏費用、
設計罰款陷阱等問題。

歐美銀行的寫照

以上案例,
完整呈現歐美國家銀行的寫照,
在先進國家,網路銀行功能已涵蓋大多數的服務,
而尚未被網路取代、仍需臨櫃人員協助的項目,
通常辦事效率非常低。

各位讀者是否已經發現,
現今銀行內幾乎都設有自動存款的機台,
這也是機器逐漸取代人力的一個例子!
我們可以大膽推測:
除了美國之外,台灣也將在十年內,
銀行將大幅縮編櫃檯人員的配置
!」

因為這是數位銀行的時代,也是全新的戰場!

銀行從業人員還是鐵飯碗嗎?

下表是全球的銀行市值排名


我們以表中的美國四大商業銀行來做簡單介紹

富國銀行(股票代號:WFC)
在2013年時,超越中資的銀行成為全球市值最大的銀行,
在這篇『老實銀行160年來都賺錢的真實故事』有完整介紹

我們在兩年前撰寫這篇文章的時候,股價才42.63元,
現在這檔股價已經逼近60元大關了...

JP摩根大通銀行(股票代號:JPM)
美國大通(Chase)是JP摩根大通的商業銀行部分,
而在投資銀行的部分也是高居第二名,
JPM同時也是道瓊30成分股之一。
在2012年因為交易的疏失造成爆賠60億美元,
還被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等監管機構開罰9.2億美元,
這就是歷史著名的『倫敦鯨事件』

美國銀行(股票代號:BAC)
美國歷史第二悠久的銀行
也是該行發明了銀行信用卡VISA CARD
並擁有世界上最多的線上註冊用戶,
業務主軸在於對個人、企業的存放款,
就如其名,美國銀行有超過85%的收入來自美國本土。

花旗銀行(股票代號:C)
在超過100個國家有一億個以上的客戶,
成為全球連鎖性最高、業務種類最齊全的金融集團,
雖然在商業銀行的排名是第8,
但在2015年投資銀行的排名是第一名,
在歷史上是第一家給儲蓄帳戶採用複利計算制度的銀行,
這四家公司的近五年股價成長幅度,
也和該排名有相當大的關連。

以下是這四大銀行的重要財務數據

補充:單位為美元(B=十億;M=百萬);股價以7/30收盤價計

若我們也把台灣的兩大銀行龍頭拿來做比較

補充:單位為新台幣(B=十億;M=百萬);股價以7/31收盤價計

在這邊我們採用淨收入(Net Income)而非營業收入(Revenue)
因為銀行業跟其他產業不同,
與販賣商品的收益相比,
銀行的最主要的獲利在於利息的收入,
因此我們在比較銀行間的好壞,
通常是看其總資產與淨收入

我們可以從表中得知,
美國銀行龍頭的資本額大得驚人,
但是淨收入卻不如想像中厲害,
這是為什麼?

網路世代-第三方支付的崛起

現在人們普遍都對理專、保險員不信任,
喜歡自己做研究、不買玩法複雜的投資工具,
現在互聯網紛紛跨足來賣基金、保險而不透過銀行,
他們的理財平台提供的金融投資產品。
普遍都比銀行端擁有更高利率、更划算的手續費,
付費方式又結合了第三方支付的靈活彈性,
(ex.阿里巴巴把支付寶帶進基金銷售)
這些「絕對優勢」成功給了傳統銀行痛擊,
但,這些銀行就這樣坐以待斃?

銀行的變革-行動支付的結合

傳統銀行畢竟擁有龐大的客戶基礎,
且擁有難以數計的服務據點,
即使互連網的理財平台以更優的金融商品瓜分了銀行的利益,
但要完全取代傳統銀行也絕非易事,
現在銀行已經大部分業務電子化
就連以前需要親自跑銀行的信用核准、貸款申請等等,
現在都可以線上解決,
如今塑膠貨幣也進入新的格局,
科技大廠紛紛和銀行聯手推出行動支付。
例如: Apple Pay、Google wallet

像Apple已經和500家以上的銀行合作,
可以支援Visa、MasterCard、American Express
等三大信用卡,
台灣現在用非現金支付的風氣還不明顯,
但在國外,手機和信用卡的結合已不少見,
各位試著想像:
出門只需帶一支手機、口袋不必卡著鼓鼓的皮夾,
再也不怕錢帶不夠,
買賣東西也省去找零錢和收發票的麻煩。
這些許多累積起來的「小方便」,
無形中為人們省下了非常大量的時間。

在上週的文章我們探討了升息對債券的影響
有讀者來信說想要知道升息對美股的受惠族群,
其實本篇介紹的金融類股就是升息受惠族群(因為利差擴大得利)
而壽險業亦是同樣道理...

保險業者是升息最大贏家

明星級債券經理人葛洛斯(Bill Gross)曾在接受CNBC專訪時表示:
「長期低利率讓美國、歐洲的保險公司
難以找到可滿足獲利目標的金融資產」

在連續升息的情況下,保單預定利率跟著往上調整,保費就會降低,
較低廉的保費將有助於保單銷售,尤其利變型保單更是熱門,
受利率影響較大的終身壽險、儲蓄險或長年期醫療險
若保單的預定利率提高一碼,至少可以便宜一成,
(但該預定利率仍取決於各公司的資產與負債配置狀況)
較不受利率影響的意外險、醫療險、產險等等,
則調降幅度不大,甚至不會有任何調降。

至於投資型保單要拆成兩部分來看:
保險的部分因為採取自然保費,受利率影響較小;
投資的部分則與利率變動無關。

此外,保險公司過去銷售較高利率的保單時,
會有利差損的問題,
所以升息也會減輕保險公司的財務壓力。

這邊介紹兩家在美國以壽險為主要業務的保險公司

大都會人壽保險公司(股票代號:MET)
這家是美國最大的人壽保險公司,
除了美國外,在全球其他地區也居於市場領導地位,
例如:拉丁美洲、歐洲、日本、韓國等等

林肯國民公司(股票代號:LNC)
林肯金融集團旗下,具有百年歷史的保險控股公司
也是美國第一家再保險公司。

下圖中的灰框是升息期間,週期為月線

我們在兩年前所介紹的富國銀行如今股價成長了35%,
在金融海嘯後到現在,
就連美國的大型金融股都有這種爆發力,
這就是美股的魅力所在。

美國準備進入升息循環,
大家不妨也來研究這些產業,
尋找能夠切入買點的升息概念股吧!

如果喜歡我們專欄文章,請點個讚給我們一些鼓勵,
分享知識給更多朋友,謝謝。
銀行的分點過去有著極大的優勢,在新的數位金融時代,大家比的是網路銀行的使用感受度,是否友善、親切、讓人覺得使用無難度。台灣的銀行業會不會追隨歐美的腳步我們無從得知,但肯定的是,數位網路銀行這塊誰越早作,未來的市佔率就會稱霸!

或許您對更多美股文章有興趣
買下地球系列--美股ETF國際代碼整理(前進海外必備)
電信三雄定存股,台灣美國比一比
22歲賺到歐元市場的暴利,是奇蹟?抑或是危機?
快速入門美股工具,克服四項跨不出台股的錯誤心態

0 意見: